析《别云间》

期次:第546期    作者:11中文 马朗   查看:71




  夏完淳的 《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天际看。这首诗是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作者一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面又对将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慨叹。在此,我想用“新批评”的方法进行文本细读,进而探究一下这首诗的情感所在。
  第一句“三年羁旅客”,用“三年”和“羁旅”指出了离家之久。诗人为什么离家呢?原来是为了心中的爱国主义,为了复新明朝而参加抗清斗争。诗人放弃安逸、随波逐流的生活只是为了那崇高的爱国主义,在这里,哪怕有再多无奈与痛苦,国家利益仍然高于一切。“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第二句“今日又南冠”,用“南冠”即春秋钟仪这一典故简洁形象的描绘了作者抗清身落敌手的悲状,凄凉中饱含壮烈,看似平静中却渗透着无限心酸与悲痛。一个“又”字点出了抗清斗争的艰辛,又表明了诗人为了实现救国的坚韧,宁死不屈的形象欲然纸上。一二句平淡简洁的叙述中其实包含了无限的辛酸与悲痛。
  颔联“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一个疑问道出了多少无奈与悲愤!诗人感叹悲愤,“河山”亦随之“泪”。实际上,当然山河不会流泪,无论有多大的苦痛!但是,移情作用是人的本能之一,人喜欢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事他物之上,于是,山河流泪了,它为了国破而流泪,为了不能复新而流泪。在此,夏完淳把人事之情渲染到自然之物,以个人的情感抓住了自然,使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河山泪”:“河山”其实就是指国家,“河山泪”就是“国家泪”,诗人看到国家灭亡、物是人非而悲痛不已,见到残破的河山,想到被灭的祖国,满怀爱国情怀的诗人情不自禁的就伤感起来。爱国有多深,悲愤就有多浓。满腹辛酸悲愤有多少?这想必是无法估测的。“谁言天地宽”,天大地大谁也不能够测量,诗人心中的悲愤也无法言说。。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从而发出了“谁言天地宽”的质问!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诗人笔锋一转,由哀国之情转为故乡情。为了复国,诗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身落敌手诗人早就知道生命即将结束,可是他不后悔。国家已是衰颓破败,心头国恨难消。可诗人为什么又写“欲别故乡难”呢?原来诗人心中除了国恨还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天际看”,诗人放下一切顾虑,表明复国之志。诗人在此高呼:“就算自己死后成了鬼魂,也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光复大明江山!”诗人视死如归,一心一意着迷于复明的壮举。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