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皖风徽韵 铸师大精魂

期次:第547期    作者:政治学院戴兆国   查看:55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座神庙尽管富丽堂皇,但是如果没有神,那就不能称作神庙。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同样也难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大学是培养人才的,一所大学的精神是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动力。安徽师范大学,在中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转换的进程中,在皖风徽韵的熏陶下,在一代代师大人的求索砥砺下,历经风雨八十多载,支撑其不断前行的正是一种不朽的大学精神。
  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如何解释历史决定如何走向未来,如何解释今天又决定如何解释历史。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斑。安徽师范大学前身是1928年建校的省立安徽大学,当时的校址就在昔日的敬敷书院。敬敷书院于清顺治九年(1652)创建。敬敷一词出自 《尚书·舜典》,意思为恭敬地施行教化。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敬敷书院成为桐城派文学重镇,促动了安徽文化的近代发展。敬敷文脉,在传承中不断光大。随着省立安徽大学向国立安徽大学的发展,国立安徽大学再向安徽师范大学的发展,深厚悠长的敬敷精神顺流而下,在新安文化积淀深厚的芜湖获得了新生。崭新的安徽师范大学,在赭山风云,镜湖星月,花津碧波的陪伴下,从敬敷精神中生发出的新的师大精神,这就是今天师大人乐于称道的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
  厚重朴实,自来就是安徽文化长期发展的写照。无论是先秦时期的涡淮文化,还是宋明以来的新安理学,抑或明清兴起的桐城派,安徽文化都闪烁着厚重朴实的精神。安徽师范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也一直秉承厚重朴实的作风。八十多年艰难曲折的历程,师大人从不言弃。无论是战火中颠沛流离,还是动荡岁月的分合调整。一代代师大人秉承恭敬地施行教化的理念,三尺讲台,化青春学子无数,杏坛春秋,育红桃绿李万千。正如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指出的那样,一所大学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灵交流的场所。师大人视教育为生命。从刘文典校长抗位的豪气中,我们看到了师大前辈的厚重,从化学学子对邓小平复出的勇敢呼唤,我们看到了师大学子的朴实。2014年,《安徽教育》 在走进师大的专栏中,发现并讴歌了师大现象。近些年涌现出的一大批师大优秀学子和优秀教师,最好地诠释了厚重朴实的师大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就是培养青年学子光明昭著的德性,帮助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大学的教化中实现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善治。安徽师范大学以其包容的精神,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作为教育的目的。从早期的安徽大学,到后来命名的安徽师范大学,一直把振兴文化,传承教化,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鹄的。古人云:非淡泊不能明志,非宁静不能致远。可以说至善致远的精神早就浸入了师大人的灵魂之中。建国初期,许杰在主持安徽大学工作期间,不仅亲自执笔起草 《安徽大学1951年工作要点》,而且还对各职能部门提出严格规范和要求。其中对政治教育委员会的要求甚至包括要“有重点的举行 ‘习明纳尔’”,也就是我们现在广为提倡的师生共同开展的学术研讨。其要求之前沿,眼光之深远,令人敬佩。即使在文革期间,师大人也淡定沉着,自觉承担起普及安徽高等师范教育的使命。从1974年到1983年,安徽师范大学先后在全省各地设立了12个分教学点,为我省高等师范教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赢得了安徽省高等教育“母机”的荣誉。
  人类的文化教育事业,永远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基础。大学又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推动文化教育不断前进的助推器。大学一方面要造就高质量的人才,同时还要有一大批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教师。只有广大教师永不满足,追求卓越,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说,师大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世代相传,历久弥新。胡适先生虽倡导白话文,但在为刘文典先生 《淮南鸿烈集解》 作序时破例用文言,并称赞该著“用力之久而勤,方法之严而谨”。书虽印行,但刘文典先生仍校勘不断,前后历二十三年。张涤华先生任副主编的 《汉语大词典》 共12卷,词条37万余条,5千余万字。该书从1975年开始编写,历经16年,1991年出版。期间耗费了多少师大人的心血和才智,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其追求卓越的精神令人感佩。今天师大的许多传统学科,无一不是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新的成
绩,迈向新的高度。
  从菱湖之畔,到赭山之麓,再到花津河边,师大人以厚重朴实的作风,至善至远的境界,追求卓越的心气,奏响起一首首自强不息的弦歌。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老安大一再西迁,但一直没有放弃复建的希望。战事一停,敬敷学人奔走云集,呼吁复建学校。1945年10月,老安大著名学者王星拱等联合皖籍社会名流向教育部呈请恢复安徽大学,在胪陈理由时指出:“我皖自昔人文荟萃,学术代兴,蒙庄颍管,实为我国古代学术政治之巨擘,紫阳理学,尤为我国思想史上之主流。晚近若桐城之文章,徽州之考据,更为举国学人所宗仰。安徽大学之复建,就是以传承学术文化为使命。”在百废待兴中,敬敷学人仍旧没有忘记学术薪火相传的担当。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敬敷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像源泉混混的激流一样,激励着这所大学的精神不断向前汇聚起更多的力量。这已经构成了今天师大人奋斗不已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大学者,乃养成大气之精神,做成大气之学问,育成大气之人才的殿堂。已故副校长文秉模教授曾经在总结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时说: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人才在教化,成教化之业在教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芜湖没有占得任何区位优势,但是安徽师范大学却一直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薪火,弘扬着安徽乃至中国文化的伟大传统,将徽风皖韵中孕育的敬敷文化精神传承到千千万万学子的心中。长期在学校工作过的王郁昭先生对学校感情笃深。师大建校70周年他的题词为“七十春秋,几经变革,唯我师大,相承一脉”,建校80周年又题写了“杏坛桃李万千树,相承一脉八十年”的赞词。相承一脉的就是师大精神,就是引领一代代师大人永不停息、奋斗不止、历久弥新的精魂。这是一位老校友对安徽师范大学薪火相传的内心期许,也是无数受敬敷文脉影响的学人们的精神写照。皖江潮动,催动的是不息的流水,师大书声,唱响的是不绝的弦歌。我们有理由相信,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师大人,都将在师大精神的感召下,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