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早有定论

期次:第553期    作者:杨克贵   查看:72

  1928年创办于安庆的省立安徽大学,以后改为国立,1949年12月整体搬迁到芜湖,与位于赭山南麓的省立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几经易名,发展成为今天的安徽师范大学。这段历史事实是清楚的,也早有定论,无须争论。为正视听,我再引有关史志资料为证。1997 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 《安徽省志 · 教育志》 中的第七编第二章第四节,“高等院校选介”,对有关学校是这样记述的:“安徽大学成立于1958年。1957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决定筹建的合肥师范学院改为综合大学,拟定校名为 ‘合肥大学’。1958 年 9 月 16 日,毛泽东主席来合肥视察,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请毛泽东题写校名,毛泽东说:‘合肥没有名气,还是安徽大学好’。题写了 ‘安徽大学’ 校名。9月16日由此被定为安徽大学校庆日。新建的安徽大学由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兼任校长”。(见该志第485页)“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安徽大学和安徽学院。安徽大学,民国17年4月开始创于安庆,初为省立,抗日战争时期停办,……民国 35 年 11 月复校,改为国立。……1949年10月原国立安徽大学迁至芜湖,与原省立安徽学院合并。12月5日成立新的安徽大学……(见该志第513页)“国有史,方有志”。史以存真。方志记载着地方的历史,具有真实性;同时方志是政府部门组织编写的,是官方的志书,又具有权威性。《安徽省志 · 教育志》 编纂领导小组组长是朱仇美,陈贤忠。他俩先后为安徽省教育厅厅长。主编是王世杰,金汉杰,他们分别是省教育厅顾问和副厅长。他们都是安徽教育行政部门最高官员。王世杰是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省教育厅工作,是安徽教育界的老领导,他对安徽教育发展变迁是一清二楚。所以 《安徽省志 · 教育志》 对两校历史如此记载,可以说是定论,不容争辩。
  1985年,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 《安徽高等教育概况》 一书,以上述两校历史有基本相同的记载。
  再有,原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在安徽师大70年和80年校庆时两次题词是:“七十春秋,几经变革;唯我师大,相承一脉”;“杏坛桃李万千树,相承一脉八十年”。这个“相承一脉”,就是承接省立安徽大学和国立安徽大学的“一脉”。他在为 《安徽师范大学校史》 作的序言中,进一步阐述了由国立安大“变革”为安徽师大的历程;也记述了原“合肥大学”的兴建,到毛主席改名为“安徽大学”并题写校名的情况。王郁昭是1949年随军南下到芜湖,是接管芜湖文教系统的军代表。1951年2月,原接管安徽的军代表靳树鸿同志调华东局工作,他被指派到安徽大学接替靳树鸿的军代表职务。他以后一直在安徽高校工作,1970年才离开高校到政府部门任职,直到省长离任。他是解放后安徽高校发展变迁的见证人,也是亲历者。
  以上史志资料清楚地说明,现在合肥的安徽大学创办于1958年,与历史上省立安徽大学和国立安徽大学(或称其为老安大)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唯我师大,相承一脉”。现在的安徽农业大学前身也是国立安徽大学,他原是国立安大的农学院,1954年独立迁到合肥。现在的安徽大学与老安大只是同名,但此名非彼名,此校非彼校。曾希圣请毛主席为“合肥大学”题写校名,毛主席说:“合肥没有名气,还是安徽大学好”。这是毛主席亲自为安徽大学命的名,并题写了校名,现在安徽大学的校庆是9月16日,就是毛主席为安徽大学命名并题写校名的日期。如果现在只说毛主席为安徽大学题写了校名,不说毛主席为安徽大学命名,这是不全面的,也是很不慎重的。再说一个学校的历史长短,与学校自身发展并没有多大关系,关键要看质量。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于1958年,现在是闻名海内外的名牌大学。美国建国也只有两百年历史,现在是世界头号强国。历史只是代表过去,发展才靠现在。我倒希望相关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携手前进,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