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 心 饭 卡 , 无 声 胜 有 声

期次:第563期       查看:111




  近日,“偷偷给贫困生饭卡充钱”这样一个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引发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这则社会关注度如此高的新闻究竟是怎样的一则新闻呢?
  原来,为解决特困学生的温饱问题,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启动了“暖心饭卡”项目。该项目不同于以往的贫困生补助方案,它不需要学生填表申请,不需要审核,甚至,在收到补贴之前没有任何的学生知情,整个过程都“悄悄”地进行。
  这样一来,必然有人提出质疑,不申请、不审核、不公示,学校如何才能保证资助的公平公正?
  据悉,南京理工大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所有学生2015年9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饭卡消费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按照一天三顿饭,每顿七块钱,每个月三十天,一共是630块钱为标准,同时,要求学生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至少60顿。如此,学校就能够将总消费额低于420 元的同学,列入受资助对象。当然,名单出来之后,还会进行“双保险”政策,即交给对学生家庭情况最了解的辅导员老师作进一步的核对,以避免错漏。由于该项目的具体补贴方式是:将实际餐费支出和630块钱标准之间的差距作为补贴的金额,所以,受助学生之间的实际补贴金额都会有所不同。
  一直以来,不管是哪所学校,每当申请贫困生助学金时,总有些家境确实贫困的学生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愿意申请,这样一来,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就无法获得帮助,助学金也就没有用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后期公开的民主评议和公示也可能会伤及部分同学的自尊心。而且,历年来,一般助学金的申请、评审流程极其冗杂。从这些方面考虑,我们不禁要为南京理工大学的这一“精准扶贫”的举措点赞、叫好。真可谓“润物细无声”,不仅为贫困学子办了好事、办了实事,更是在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方面做出了典范。
  当然,一项新的政策出台,在实施的道路上必然会有重重困难。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1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的规制下,“精准扶贫”思想落地生根,各界各部门均积极响应中央政策,教育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因此,在教育上“精准扶贫”至关重要。按照党中央“精准扶贫”要求,近三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按照定点、定向的原则,努力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升学、就业、创业,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和技能水平,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
  南京理工大学的举措,虽然为此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值得其他学校学习和借鉴,但是,其他学校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不断地对政策进行调整,以减少漏洞,实现真正的“精准扶贫”,将助学金用到实处,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
  至于,有网友质疑:“一味的 ‘补贴’,是否会让贫困生 ‘安于现状’?”
  我个人觉得,社会与学校最起码不能让学生为了吃饭问题而操心,所以,“暖心饭卡”这种补贴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当然,学校也应该给学生设置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学生能够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些生活补贴,并从中提前体验社会生活。我校在这一点上就做得极好,学校每年都会设置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数百个,针对本学年被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及以上等级的全日制在读一二三年级本科学生进行招聘。这是我校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表现,更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体现。
  要知道,“暖心饭卡”只是完整的助学体系中小小的一步,要想真正做到在教育上“精准扶贫”,同时不伤害贫困学子的隐私和尊严,这条路仍然很漫长,需要整个社会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校记者团 姜海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