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谭(五则)

期次:第565期    作者:□戴兆国   查看:95




  读书之道
读天地自然之书,俯仰四顾之间感悟宇宙万物之道;读社会人事之书,学思躬行之际体悟历史人生之道;读文字报刊之书,翻检查阅之时领悟思想文章之道;读心理灵魂之书,修身养性之中了悟生命智慧之道。【谭辞】 人需达观,细察天地,漫观万物,读其奥妙,会其变化。人非万物之灵,人要以万物之子之心,面向自然,面向万物。人本群居,故此要熟谙人和人、群体和群体、个人与群体的相处之道。永久和平、永续发展乃人类自古至今,孜孜以求之社会理想。人从孩提之启蒙,到终身学习之养成,均需阅读文字报刊之书。文字所载者,人类无数贤哲精神之累积也。有人在,便有人之心理灵魂活动在。读心理灵魂之书,最关键者在于打通人类自我认识之道路,疏通人类通向智慧理性自觉之途程。观此四书,非相互悬隔,乃本然一体也。感悟、体悟、领悟、了悟,亦是生命悟性之显发,不可执一端耳。
读书之境
少年读书人月相窥,中年读书人月相望,老年读书人月相伴。读书非入境界不可也。【谭辞】 观堂所谓读书有三重境界,实乃论读书之精粹。少年人读书,难入门径,窥得园中花草,便有欣喜欢乐状。此时不过读书种子初萌发尔。少年人观月,有窥视之态,不解月光从何而来,现雀跃欢呼态。岁月留痕,沧桑不已,中年人已经熟晓自然人生社会迁变之态势。坐望明月,岁逝月不迁,感慨油然,生千古之叹。生命轮回,无人外之。黄昏暮年,虽有雄志,然心不能待。伴月而读,不过一心境耳。老年人读书,玩味其中,如台上弄月,人生已近通达状。无此,则未入读书境界也。
世事人情
世事本非学问,明者方可致之;人情原非文章,达者才能著之。
  【谭辞】 世事纷扰,无尽期也。人生绵绵,无止日也。人能够于世事回环中,学思明辨,即可入学问之途。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实乃世事之大端。明此,即可致学问,得学问,积学问,传学问,不明者,终陷于学问之荒地。人情百态,无尽形也。人生如如,无穷极也。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皆因情而动。动而有变,变而有定,定而有显。人情发动,必有文彩,必有章法,此皆文章之源。融通人情,可得文章之妙道。故云,山水乃大地之文章,文章乃人情之山水,言其达耳。
经典学术
学术当求经典,其精神方能存久;经典最赖学术,其华章方可明人。学术之有经典是真学术,经典之蕴学术是真经典。
  【谭辞】 学术乃人类精神活动之讲求的端底,是人类经验与理性追求的痕迹之留存。存之既久,累积成文化经典。因有此经典,后世学术自其枝桠结节处再生,精神文化之流渐至洪大也。先秦
诸子仰赖六艺之学,希腊先贤注目史诗残篇,其文化之源由此而来。学术精神依赖文化经典的创造。经典之再生,又促进学术思想不断衍生。既为经典,不可滥竽。经典者非自号也,乃积久于人心也。故此云,有经典的学术方为真学术,有学术的经典方为真经典。要之,经典即学术,学术即经典。
善教拙教
善教于无形,岁月迁逝愈久,则影响人心愈深;拙教于有形,春秋移转愈长,则作用人心愈浅。
  【谭辞】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为教育之本。无形之教,非谓不着形迹。教之道,贵在本于教,以教为体,教之方为其次。具体教之法则,抑或教之导引,不在固有之模式。或云以心教,则岁月迁延,可入人心,此为善教。只求教之法则,不断寻教法之调试,以求适应人心之变,反失人心之本。此类教为拙教。时空转移,则去人心远矣。教之道,贵在得人心,入人心,引人心,塑人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此诚谦善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