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期次:第569期       查看:151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送双胞胎儿女回老家的一所农村留守小学,和那里的小学生一起吃住、体验生活,接受教育,曾经引发热议。“吃苦就得上农村”成为不少家长的共识,并纷纷效仿,送孩子去农村吃苦。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吃苦(体验式)教育也是一种对现今学校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值得点赞。但家长们如此盲目跟风,只注重形式却可能忘掉初衷。
  环境造就人,农村是过去也是现在育人的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境地,农村家庭质朴纯真,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精神营养,农村相对艰苦的环境也能很好地磨练人的意志。施先生将子女送去农村,本意是让孩子吃苦不忘本,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吃苦不只是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更是培养孩子们柔软的心灵,一对儿女看到大自然植物生长会觉得十分新鲜好奇,而事实也证明两个孩子在农村小学收获多多,教育效果良好,这也是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得注脚。
  施先生的育儿理念当然是好的,于是不少家长纷纷效仿,但结果却收效甚微。为何同样是将孩子送去农村吃苦锻炼,却是两种结果?这不仅是因为家长盲目跟风,适得其反,更应看到背后折射出的家庭教育理念的问题。
  施先生是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让孩子有勤劳节俭、不怕吃苦的意识,跟风的家长们却只看到名人送孩子去农村吃苦这一形式,忽略了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同时培养孩子有吃苦的意识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这就是成功教育和不成功教育的根本区别。
  诚然,城市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被父母过度溺爱,对农村基层生活非常陌生,让孩子体验农村生活,接触大自然,既开阔眼界,又增长见识,这也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但磨练意志是孩子一生的事,不是只有农村环境才能让孩子吃苦锻炼。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锻炼的环境和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坚强无畏的品格,才是正确有效的选择。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很重要,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
  中国家庭教育更多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家长们送孩子去农村吃苦的意识是没错的,也是希望以此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精神,但正如教育学博士侯正方所说,家长希望孩子能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这本身没有错,但锻炼孩子不一定非得去农村,更不能搞成形式主义。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适合他的环境,去农村并不一定是他磨砺意志的唯一选项。
  家庭教育也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教育从家开始,学校不过是帮一下忙。”家长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而每个人适宜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当然,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怎样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教育,而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育人之道就在生活点滴之间。家长们不仅应有吃苦教育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引导孩子。
  (2014级卓越语文教师实验班 杨文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