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我校校史的起点问题

期次:第571期    作者:杨克贵   查看:122

  袁起河同志在 《安徽师大报》 第564期(2016年5月10日)上发表了 《关于我校“最早前身”的一点异议》 一文,提出我校校史“应从何时起算合适”?“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源头在哪里”?以及我校和相关学校的关系等问题,并希望有关同志参与研究讨论,以搞清历史的真相。为此,就我所接触到的材料,谈点看法。
      要追溯我校的“最早前身”,就必须了解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清末民初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及它们和我校的关系。
      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现在一般认为,是1898年3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在安庆创办的求是学堂。它不仅开启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也是全国最早的近代省立大学之一。邓华熙是广东顺德人,深受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想影响,能洞察时势,注重教育。1896年升任安徽巡抚后,就抓教育改革,力求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1897年初,他上奏清廷,要求在安徽创办新式学堂,得到清廷的批准;并将学堂定名为“求是学堂”。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学堂于1898年3月开学,邓亲兼总办(校长)。首届招收正课生67人,附课生25人(原计划分别招60人和16人),学制3年。校址定在安庆城内鹭鸶桥畔,新建校舍,以全新的布局开办了这所学校。
      另一方面,以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为代表的一批官员则认为,办学还是要“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本”,在科举制度尚存,经学八股仍是读书人进身之阶的情况下,作为省学的敬敷书院还要保留,不可替代;只要作些改良,“革除空疏之弊”就可以了。为了避免学堂、书院同城相对,巡抚命布政使于荫霖在城外另辟处所建立新 的 敬 敷 书院;新敬敷书院于1897年建成。这就是位于城北菱湖之畔的百子桥校舍,以后成为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校址的地方。
  敬敷书院创办于 1652 年(清顺治九年),原由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曰芃捐资修建,初为私立,名“培原书院”(李的名号),院址在安庆城内同安岭,以后曾多次增修。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城建立一个大书院,并拨款设田作为办学经费,这样培原书院由私立改为官办,规模逐渐扩大。1736年(乾隆元年),清政府再下旨谕,明确省城大书院地位相当于“古侯国之学”,也就是相当于省立大学;这就较宋明时期书院主要是学者讲学之所性质不同了。这时再以个人名号作书院之名就不适宜了,故改“培原书院”为“敬敷书院”。“敬敷”一词,出于 《尚书 · 舜典》,取其恭敬地布施教化之意。书院既为官办,其山长聘任,经费来源,招收学生,均由官府承办。在同安岭的院址,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燹”,又将院址移建于姚家口西街。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城大书院为大学堂。1902年,时任安徽巡抚王之春认为,城内的“求是学堂房屋较敬敷书院为宽,且同一培植人才,归并办理易于措手”。于是将敬敷书院迁至城内鹭鸶桥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存在250年的敬敷书院就此停办。从这个意义上说,敬敷书院也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源头之一。有的志书上就讲邓华熙改敬敷书院为求是学堂。
  1904年,清廷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各省只能在省城设高等学堂一所,“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根据这一规定,同年又将安徽大学堂改为安徽高等学堂,学制三年。1905年,高等学堂又由鹭鸶桥迁至同安岭老敬敷书院旧址,新建校舍。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曾于1906年3月至1907年6月担任该校监督(校长),对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淘汰了程度太差的学生和不能胜任的教员,裁减了过多的管理人员,整顿了教风学风,严格了教学管理,使安徽高等学堂逐步走上正轨。严在整顿过程中,根据安徽中学缺乏师资的情况,在学生中“择其年龄较长或程度较深者”,编成师范速成班,培养教师,以满足省内中学的急需。次年在招收新生中,又挑选学生编成一个师范班,其余编成4个预科班。这也是安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之始。该校一直办到 1911 年辛亥革命后停办。十年内共培养师范毕业生两个班104人,预科毕业生前后5届近300人。本科班12名学生和未毕业的部分预科生停办后转入其它学校学习。
  清末民初,在省城安庆,除有安徽高等学堂外,还办有其它一些高等学堂(校),这也为安徽近代高等教育打下了重要基础。这些高等学堂是:1906年创办的官办法政学堂,安徽省师范学堂,1911年改为安徽优级师范学堂,安徽高等巡警学堂;1908年创办的公办法政学堂(法政讲习所);1911年创办的私立法政专门学堂;1910年创办的私立高等农业学堂等。这些学堂,除优级师范学堂外,辛亥革命后,由于政权更替、经济拮据,都予停办。这些学堂的学生,除部分转到外省高校外,大部分停学待读。在这种情况下,安徽有识之士,都积极筹划创办新的高等学校,以满足学生入学之需,也使安徽高等教育得以延续。1912年初,陈独秀利用安徽师范学堂校址,创办私立安徽高等学堂,请桐城硕儒马通伯为校长,陈自任教务主任,就是其中之一。未及一年,因局势变化停办。同年6月,江淮大学也在同样情况下应运而生。
  江淮大学是由程筱苏独自筹款创办的,先后聘邓绳侯、光明甫为校长、刘希平为教务长。首届学生主要是接收上述停办学堂的学生,陈独秀创办的私立安徽高等学堂停办后,学生也并入,共有学生千余人。这在当时算是规模较大的学校。学校设文、法两院;法学院内设政治、经济、法律3系。校址初设安庆双莲寺街旧电报局,后迁至姚家口原官办法政学堂旧址,建有教学大楼一座,另购校东北基地一片,辟为体育场,学校初具规模,正常招生。1913年,军阀倪嗣冲督皖,穷兵黩武,挪用教育经费,为其扩 充 军 备 所用,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很多学校被迫停办。江淮大学因属私立,且学生较多,未能立停;但在倪氏的淫威下,学校不得不有所改变。经安徽巡按使韩国钧的调停,改为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简称法专),江淮大学到此中止,实际存在时间仅4年。江淮大学改为法专后,仍受军阀政府的严格控制,历经坎坷。五四运动事起,安徽学生积极响应;法专学生先后赶走了军阀政府任命的反动校长,当局不得不从上海请回光明甫继任校长(光明甫、刘希平都在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时,投入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们被迫离开学校)。在他的领导下,法专学生联合各校,掀起更大学潮,反对军阀统治。1919年冬,学校迁到百子桥校址。1926年,军阀陈调元任安徽总司令,下令查封了法政专门学校,光明甫被通缉。安徽优级师范学堂也于同年秋被迫停办。至此,安徽近代高等教育被摧残殆尽。
  以上是清末民初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概况。理清了这些关系,找到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源头,也就搞清了我校与这些学校有无延续关系,我校校史应从何时算起的问题。
  我校的前身安徽大学创办于1928年。同年2月招生,4月10日开学,这是安大的校庆日,也是我校校史的起点。安徽大学的建立,是皖籍学者名流不懈努力的结果;从纵向看,它与清末民初在安庆建立的一批高校不无渊源关系,尤其和法政专门学校关系密切。法专及其前身江淮大学在安徽高教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它并不能算是安大的前身,两者并无直接的继承关系。安大成立时法专已被迫停办了近两年;安大自1921年筹办起,也不是以法专为基础筹建的,而是独立建校。1926 年停办的法专,也非1906年创办的官办法政学堂,而是1912年新建的私立江淮大学改成的。虽然江淮大学初办时接收了官办法政学堂的学生,同时也接收了安徽高等学堂和其它学堂的学生,故难以此为上续我校校史的理由。而安徽高等学堂是由求是学堂和敬敷书院两校合并而成的,这样又涉及到求是学堂和敬敷书院的历史,就更复杂了。所以我主张我校历史无需上溯,也不要和官办法政学堂,甚至求是学堂和敬敷书院挂钩,这样难以说得清楚,甚至带来负面影响。1998年,安庆师范学院(今安庆师大)编了一本《 安庆师范学院百年史稿》(1897-1997),它是以校址为主线编写的。他们当时所在百子桥校址,是1897年落成的敬敷书院院址。它是以此为起点追述其学院历史,介绍了在此址创办的包括省立安大、国立安大等几所学校情况。虽然写了敬敷书院,但并未将敬敷书院作为其前身。
  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在清末民初走过了一段曲折道路。起点不晚,办的学校也不少,但到民国成立后,由于军阀统治,被迫纷纷停办。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安徽大学才得成立,成为当时全省唯一的高等学校。辗转播迁,现为我校所继承延续发展,一脉相承,走过了近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