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助教 振兴中华———纪念朱敬文奖助学金在安徽师范大学颁发十周年□朱敬文教育基金会大陆代表、苏州大学原校长 陈克潜

敬文精神 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期次:第497期    作者:王俊恒    本版责任编辑   查看:522


朱敬文先生


  1986年在香港回归十年前,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在朱敬文先生长子朱恩馀先生的倡导下,把资助香港青年赴美留学的义举转向祖国大陆高等学校学生。1988年首先在苏州大学设立了朱敬文奖助学金,1998年首次在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设立奖助学金,并于1999年颁奖,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
  朱敬文名朝钦,1906年生,扬州人。他自幼家境贫寒,只读了几年私塾;16岁到上海,在长丰面粉厂当学徒,21岁进入一家德国洋行做小职员。他勤奋努力、自立自强、善于学习,终于领悟了商品市场运作机制。30岁在上海独自经营“朱敬记进出口行”,经济有所好转。由于幼年失学的痛苦,他立志帮助清贫、优秀青少年争取求学的机会。他在18岁时,就开始做助学工作,进出口行成立第二年,即在南京创办中央大学医科奖学金。其中受助者张其本,幼年丧父,依靠母亲洗衣将他抚养成人,在朱敬文的资助下完成学业,成为名医,后任安徽医学院教授,合肥妇产科医院院长。抗战时期,朱敬文于1942年在苏州办起了敬文义务小学,动员失学儿童免费入学。移居香港后,目睹香港优秀贫寒学生得不到深造,1960年以个人名义设立“敬文留美大学奖学金”,在报纸上登出广告,亲自走街串巷。深入贫民区了解申请者经济状况。确定清寒优秀青年名单加以资助。并亲自带领学生乘机赴美,陪同他们办理各种手续。20年间先后资助700多名香港青年赴美学习。他还经常与资助学生和家长联系,解决思想问题,鼓励他们成才。香港“大成”和“春秋”杂志中,多篇由朱敬文亲自撰写的有关助学留美学生的纪实报道,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十分感人。文中写道:“笔者助学的目的是在为国储才,希望让更多清寒优秀的学生有机会继续完成高深学习,他日成为专门人才,为国家及社会作出贡献。”“我为什么这样做呢?并不是希望他们日后会报答我,也不希望他们日后为我工作,目的只是在鼓励学生,不要忘记我的一番苦心,希望他们日后学成为社会大众服务而已。”
  1985年朱敬文教育基金会获得香港政府批准,该基金会以“为国储才”为宗旨,资助清贫优秀大学生,并鼓励他们“自助助人”,将其所学回馈社会,回馈人民。
  1986年朱敬文已80高龄,在一次患病中失去记忆后,基金会的工作即由朱恩馀主持,他积极贯彻基金会“为国储才,自助助人”的宗旨,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中国大陆,先后于1990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师范学院,1991年在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1993年在徐州师范大学,199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1997年在苏州医学院,1998年在安徽师范大学分别设立了朱敬文奖助学金。1992年扬州师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院六校合并成为扬州大学。1995年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和苏州大学合并。因此,目前设有朱敬文奖助学金的高校为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虽然合并后只有六校,但覆盖面比之前大有增加,在校学生人数达十数万人。2006年奖助学金金额达392万元,资助学生近三千人。在1991年捐赠建立苏州大学敬文图书馆后,1995年建成扬州大学敬文图书馆,1999年、2000年、2005年及2006年分别部分捐赠徐州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建立敬文图书馆。据统计,朱敬文教育基金会累计为大陆高校捐赠奖助学金及敬文图书馆金额已超过一亿元。
  朱敬文奖助学金是各校设立时间最早,年投入资金最多,奖助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奖助学金。各校都把它视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弘扬敬文精神及基金会的宗旨,朱敬文一生助学的感人事迹,使学生精神境界得到了净化,从内心深处受到了激励和感召;另一方面设立品学兼优的评定评准,鼓励学生既勤奋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又热心公益、关心他人,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各校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份宝贵思想教育资源,把宣传“敬文精神”贯彻在评审朱敬文奖助学金的各个环节中,在敬文图书馆中,均设有朱敬文生平事迹展窗,并设立“敬文园”等宣传敬文精神。
  同时,朱恩馀认为奖助学金并不是捐一笔钱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及时了解、随时总结,每年基金会委员都要在各校听取校方执行报告,召开学生座谈会和颁奖大会。在大会上,朱恩馀、蒋宁熙等以自己亲身经历、海外见闻鼓励学生自立自强、热爱祖国,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我也介绍朱老先生及其一家捐资助学的动人事迹,使会议成为一场生动的、实际的思想教育课堂。
  时至今日,在众多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中,受到敬文精神的熏陶,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人和事。有的献爱心帮助他人;有的把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有的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卓越成绩,成为学术带头人;有的已成为国家干部,担负着重要的责任。2006年为纪念朱敬文诞生一百周年,出版了《为国储才,自助助人》一书,收集了部分获得奖助学金的莘莘学子的感言和他们的成就。
  我原籍安徽省石埭县,祖辈移居天津,在家乡办有慈善教育事业。我出生天津,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在苏州大学工作,一直没有机会返回家乡。正是由于朱敬文基金会的工作,让我有机会在72岁时来到安徽,并在贵校的帮助下,得回故里,一睹家乡风采,并对祖辈创建的崇实中学进行助学活动,真是一次天赐良机。十年来,我每年都到贵校参加颁奖活动,看到安徽师范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贵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使敬文先生两代人,持续八十年之久的助学精神,在安徽师范大学生根开花,硕果累累。同时还看到安徽师范大学莘莘学子在敬文精神的沐浴下,茁壮成长,人才辈出。在纪念朱敬文奖助学金颁发十周年之际,愿安徽师范大学蒸蒸日上,锐意进取,办成一流大学,培养出一流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