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润物 好雨润物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读杜甫 《春夜喜雨》

期次:第586期       查看:29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举家迁往秦州,居住未满四月,衣食无着,又迁往同谷,最后在年底到达成都。到上元元年(760年),经过一番周折,杜甫建成草堂,终于有了一处栖身之所,开始了短暂的安稳生活。冯至《杜甫传》 说:“他亲身经历了许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了他的羡慕。”这首 《春夜喜雨》 就是杜甫在成都生活的第二年(761年)写成的。
  这是一曲春雨的赞歌。“喜雨”就是“宜雨”,“宜”是指这次的雨不仅下得适时,而且雨量合适。首句直接切入本题,点出这场雨“发生”的时间,一开篇便给人留下关于这场雨的深刻印象。作者并不直接夸赞这场春雨,而是用拟人的手法,以一“知”字入手,不但避免了对春雨的空泛议论,也将自己的感情巧妙地融入其中,为颔、颈两联对春雨更细微的审美体验造势。“发生”二字用 《庄子》“春气发而百草生”之意,与春雨的“知时节”相照应,既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及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春雨之下的万物生机勃勃的联想,使人感受到浓浓的春意。
  颔联以一“潜”字入手,紧紧围绕春雨“细无声”的特点,以听觉的角度恰当地处理了雨夜的动静关系。在春夜的一片寂静之中,春雨随着春风悄然而至,“潜”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这场雨的连绵和细微,这样的雨在听觉上表现为“无声”。“好雨”大概是不屑于夸耀自己的,它不选择在白天大张旗鼓地降临,好让人们当面赞美它为“甘霖”,而是在夜晚跟随着温煦的春风,悄然而至,无声无息。在这里,下句的“细”与上句的“潜”互相照应,两者同为“无声”。春夜安静,春雨淅沥,但春雨之动与春夜之静竟统一于一句之中,不能分辨,更能看出作者在处理“春夜”之静和“喜雨”之动关系上的匠心——以动衬静,方显春夜之静;以静衬动,更使人感受到春雨无声。另外,滋润万物本是雨的作用之一,可狂风暴雨是不能起到滋润作用的,因为水分固然有了——还很充足——但不能“润物”,反而先“毁物”,尤其是那些春风里“从苗而秀”的植物,哪里禁得起猛烈雨水的冲刷。所以世间再“风流”的东西,碰到骤雨,也只好“雨打风吹去”了。此时的细雨温润,像母亲给熟睡的孩子轻轻披上衫衣,实实在在馈赠给万物最需要的东西;随风而施,在不知觉中入夜,又不想让别人知道它的功绩,真是“好雨”啊!
  颈联进一步从视觉上抓住春雨“细无声”的特点,写出了“春夜”的静
谧,烘托出“好雨”之“细”,不仅是对颔联的补充,更是尾联的前奏。大概是不敢确定这“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否降临,杜甫便起身外望。夜很深沉,他向远处看去,平时还可以依稀辨认的小路竟和天上的乌云连成一片,只剩下遮天的黑暗,再也看不清了;近处的景物也无法分辨,只有那河中小船上孤独的灯火还在亮着,明灭之间让人依然存着春雨是否已经到来的疑惑。透过黑夜,可以看到那独自明亮的江船之火。在无限黑暗的空间中,在“野径云俱黑”的衬托之下,这一点渔火独自明亮,更突出了春夜中万籁俱寂的宁静景象。这正是好雨“润物细无声”的延续和补充,一字不提“雨”,却处处是“雨”。本联的景物描写也从侧面衬托出这雨的“好”——这雨果然是无声无息“潜入夜”的,让人感受到不到它的存在。
  春雨无声,春意盎然,自然给人一种明媚的希望,虽然身处黑夜,但向往明日的春景。尾联上承前两联的实写,想象天亮之后“好雨”给成都带来的新的景色,以虚结尾,更给人无限品味和遐想的空间。诗人于夜中感知春雨已来,想象明早赏花,必然能看到红花锦簇之处的湿润,花朵不堪春雨的重量,娇羞地低下了头。明代谭元春说:“‘红湿’ 字已妙于说雨矣。‘重’ 字尤妙,不湿不重。”(《唐诗归》)但以“花重”之态写春雨之状并非杜甫首创,梁简文帝《赋得入阶雨》 有“渍花枝觉重,湿鸟羽飞迟”之句,正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同趣。不同的是,梁简文帝的诗只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客观地写出了雨落在花枝上这一景象,而杜诗能将锦城的春意以“重”字表现出来,使读者在“红湿”的基础上增加了关于锦城之春的无限遐想。总的来说,这场雨正是好雨:正因为春雨细润无声,才让人满心欢喜,期待着第二天的到来;正因为它不肯直接向锦城表达自己的慷慨,红花才在“好雨”的“无声”中接受了它的“有情”啊!
  本诗以“喜雨”为线索,以“春夜”为背景,“无一字不是春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杜诗集说》 引查慎行语),不仅写出了春夜中细雨的诗情画意,更表达了杜甫对这场春雨的喜爱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那春夜中的“好雨”,安静地降临人间,或落在花瓣上,或与尘土混合,它们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另一种形式继续滋润万物。至于那些因春雨而茁壮成长的花儿,则在春风中轻盈如梦,为蜀城锦上添花。
  作者简介:苑万军,安师大文学院2017学科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