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在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教育大会上的报告

期次:第592期    作者: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庆亮   查看:2790


  学校本科教育大会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学校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聚焦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力打造国内一流本科教育,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学校近年来本科教育工作情况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本科教育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一是本科教育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推动“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开创了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本科教育的工作格局。二是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晰。2016年以来先后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国民表率、社会英才”的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强化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三是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进。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实施拔尖创新计划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辅修专业建设,完善转专业制度,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完善考评和管理制度,加大本科教育奖励力度,营造了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五是协同育人格局进一步拓展。推进本科生进科研项目、进团队、进平台,加强与国(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六是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推进。构建了“面向全体、覆盖全程、服务全环节”的“三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七是教师教育特色进一步凸显。开展卓越教师人才培养,与芜湖市弋江区共建全省首个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加强与省内外师范院校的协作,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八是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全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循环闭合体系,构建了运行有力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学校本科教育取得了良好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二、新时代本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新时代本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使命。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更好地担负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和责任。其次,从科学技术发展看,新技术催生教育教学新变革。以MOOCs为代表的网络课程逐步代替传统课堂,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已经被打破,泛在大学正在兴起,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我们必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把握新机遇、用好新技术、赢得新发展。再次,从学校建设发展看,新征程亟需办学水平新提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我校办学最大的亮点。如今我们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秉承师大人的优良传统,负重前行、砥砺奋进,才能创造辉煌的业绩,才能不负于伟大的时代、不负于学校光辉的历史、不负于全体师大人的夙愿、不负于社会各界的期待!
三、新时代一流本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要坚持“国民表率、社会英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秉承“特色、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按照“2236”一流本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要做到“两个坚持”,把准人才培养方向。坚持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扎根江淮大地办大学,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作为第一指引,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第一目标,把教会学生自觉学习作为第一方法,全面助力学生进步成长。
  二要抓好“两个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方式。坚持多样化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坚持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分流发展的“三分”理念,实现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统一。坚持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加强“四个课堂”有机联动,加强学校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学生家庭有机协同,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三要坚持“三大观念”,明确人才培养重点。“三成”育人观。“成人”就是要引导学生修养品德、提升境界,涵养君子人格;“成才”就是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提升能力,成为栋梁之才;“成功”就是要引导学生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创造辉煌业绩。“三牛”品格观。“孺子牛”精神就是要服务人民、甘于付出,具有奉献的精神;“拓荒牛”精神就是要敢于探索、勇于开拓,具有创新的品格;“老黄牛”精神就是要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具有实干的作风。“三维”教学观。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知识学习和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社会担当能力,涵养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君子人格。
  四要实施“六项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程。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主动布局新型专业,推进新师范、新工科、新经管、新文科建设,积极培育交叉专业。大力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推进卓越法治、卓越新闻传播、卓越工程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实行专业预警与末位淘汰制。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推行自由转专业制度。一流培养模式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3+1”“2+2”“1.5+2.5”“1+3”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突出学院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健全完善“十大育人”制度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完善“三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加强对重量级学科竞赛的支持和指导。全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一流教学质量建设工程。实施金课建设计划,实现公共课程和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化。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广小班教学和大班教学小组讨论模式,积极实施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探究式课堂等教学方式,打造“有灵魂的课堂”。构建完善“全程、立体、多元”的实践育人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程化、个性化、终身化培养,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完善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制度。一流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和学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推进学风建设,加强学生班集体、易班发展中心、学生社团等建设,全面做好困难学生帮扶和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工作。提升教学楼、实验室、操场的保障水平,引进校内书店,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一流质量文化建设工程。质量是发展的生命线,将质量意识内化为每一位师大人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完善“标准—执行—监控—评估—反馈—改进”的内部质量保障闭环系统。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建设高水平大学任重道远,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使命艰巨。让我们心怀责任、肩负担当,秉承学校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创新,凝心聚力、主动作为、砥砺奋进、久久为功,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为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师大梦”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