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言秋日胜春朝

期次:第593期    作者:胡进玲   查看:75




从地图上看,我国数百万平方公里横跨30多个纬度,当岭南的秋橙黄橘绿,长城内外还惟余莽莽,秋色在祖国山河迁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神州山河的风物引起无数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留下了如海似潮的秋诗。仅以唐代部分秋诗就可实证祖国山川壮美,风物各异,蔚为大观。
  以北京、大同沿线为代表的秋诗
  巩固国防、维护和平是唐人普遍的理想,“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李益《边思》),表明立功边塞是作者的夙愿。“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寄托诗人建功立业的企盼。“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诗与音乐交融的精神渗入唐朝的灵魂。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中早秋》)。早秋季节,吐蕃入侵,唐军兵来将挡,雄健可喜。正是“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戎昱《塞下曲》)。外敌入寇,力尽关山。“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张仲素《秋闺思》),从闺中思妇的眼里,看到了唐朝军务倥偬的状况。
  以上六首诗,让我们在雄壮的旋律中一窥唐代将士不畏艰苦,保境安民的自信和建功立业的怀抱,体会到北国之秋的苍茫、野性与冷冽。
  以开封、长安一线为代表的秋诗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洛堤步月》),“澄潭皎镜石崔巍,万壑千岩暗绿苔”(李隆基《过大哥山池》),描绘了秋高气爽、如行画中的景象。“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春光已逝,然秋景更令王孙留恋。
  秋诗中有收获、有欢聚。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抒发了作者悲秋、叹老、伤别的感情。“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思念故乡之情跃然纸上。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一旦秋天的菊花凋谢,便无花可赏。菊花不仅可食可观可保健,还代表了名士的孤傲高洁与风雅。
  长安作为唐朝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宫怨诗句,如“空悬明月待君王”(王昌龄《西宫秋怨》),“长信多秋色”(皇甫冉《秋怨》)。
以长江一线为代表的秋诗
无数文人墨客见肃杀的景色而悲秋伤怀,但也有许多诗人打破传统的悲秋喜春的主题,抒发对秋的热爱,甚至表达出秋景胜春景的情愫。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杜甫《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从诗中可见四川横断山区秋季一方面秋风袅袅、一方面白雪皑皑的特征。
  “兴是清秋发”,优美、绚丽的清秋扑面而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一幅光芒四射的秋夜冶炼图。“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诗二首》),这首励志之歌,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处于逆境而顽强奋发的人们。
  以岭南一线为代表的秋诗
  爱我故土的感情在这里表现尤甚。“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杜荀鹤《闽中秋思》),这种极美丽的秋景与不宜居住的矛盾形成强烈反差:异乡虽极其美丽,却不能慰藉愁苦之心。更有“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唐代秋诗,将忠诚于国、爱我河山等情感抒发出来,千百年来,仍强烈地撼动读者的心。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让我们“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真诚地讴歌中华大地如此多娇!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