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一生为人民办了多所学校,以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办的都是具有特色的试验学校,他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检验和充实其办学理念。1927 年春,他在南京郊区,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培养乡村教师,试图以此改造乡村生活,为乡村农民服务。1929 年春,他总结晓庄办学两年来的经验,提出几项办学原则,其中有一项叫“二亲原则”。他说:“我们自从跳进实际生活中去工作,便觉得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物亲近。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与万物亲近是‘格物’的大门口。专在书本上学‘做人’‘格物’的道理,究嫌隔膜。”这就是他的亲民亲物的“二亲原则”。这是一条重要的办学原则,他一直坚持始终。
所谓“亲民”,就是亲近普通的老百姓。在晓庄就是亲近当地的农民,到他们中间去,和他们做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需求,设法帮助解决,并向他们学习。上个世纪20 年代,中国农村濒临破产,经济凋敝,文盲充斥,农民生活极苦。当时一些进步的教育家,看到这种情况,主动送教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力图用教育的手段,改变乡村情况。陶行知则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脱下西装革履,亲自下乡,创办晓庄师范,当了这个“挑粪”的校长,带领师生,为农民办教育。陶行知认为:要做群众的先生,首先要做群众的学生;要化农民,首先要为农民所化。只有亲民,才能知民、爱民,进而能敬民、助民。他深情地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他爱农人只是从农人出发,从最多数最不幸的出发,他的目光,没有一刻不注意到中华民族和人类全体。”所以他要求全体师生要为农民“烧心香”,“把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晓庄的培养目标是: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之后又加了两条:康健的体魄,艺术的兴趣。教学的安排是:上午教学读书;下午有农事,简单的仪器制造,到民间去。之后将“到民间去”改为“去会朋友”。视农民为友,更为亲切。在晓庄的周围,办有茶社、医院、木匠铺等,他经常邀请农民到茶社喝茶,下棋,聊天讲故事,开展正当的娱乐,铲除民间的赌博等恶习。成立联村自卫团,以防匪患。这些都受到农民的欢迎。几年后大大改变了晓庄周围的面貌。30年代初,晓庄被封。陶行知又开展普及大众教育运动,不仅视农民为友,也视工人、城市平民为友,为他们办教育,为他们鸣不平。“一二·九运动”后,国难临头,在国难和战时时期,陶行知带领生活教育社同志深入群众,宣传抗日,组织抗战,在抗战的行动中进行抗战教育,要赶走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保卫中国领土和主权之完整。抗战胜利后,陶行知坚持民主,反对独裁,开展民主教育运动,力图把知识普及于全体人民大众。他强调“民主的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无论什么阶级都要有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过去被剥夺受教育机会的工农大众及其子弟。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要真诚地为他们服务。“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民为贵,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直接喊出:“天下为公,人民万岁!”这都是他办学“亲民”的表现。“亲民”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中国古代典籍《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陶行知借此表述为:“我们想说得更清楚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大德不能小于‘天下为公’。人民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人民的亲人,是必须亲近,打成一片,并肩作战。”我们所做的一切,“为的都是人民的幸福。”这就是他强调“亲民”的道理。陶行知这种爱民情怀,令人感动。他身体力行,为民办教育鞠躬尽瘁,以至于他为争取人民民主献出了自己生命。毛主席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还认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要为广大人民服务。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亲民”只是“做人”的第一步。
所谓“亲物”,就是亲自接近事物,动手研究事物,获取直接的知识。陶行知认为:人类和个人的知识妈妈都是行动,是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再指导行动。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陶行知形象地比喻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思想与行为的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是否是真知或符合当前的实际,还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我们接受前人的经验,也必须以自己的亲知做基础。他举例说:小孩子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了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到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如此等等,经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冷甜硬。没有这些经验做基础,就很难理解书本上或别人讲的这些道理。他称这是“接知如接枝”。这是陶行知的行知观、知识论。晓庄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才是真教真学,否则就不是真教真学。种田是要在田里教,在田里学;游泳是要在水里教,在水里学。他给“做”下的定义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他认为这是一切发明之母。“做”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产生的特征。“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这就是他强调“亲物”的理由。他要培养的是手脑并用,手脑双挥的人才,不能只用脑不用手或只用手不用脑。《大学》上有句话叫“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就是要推究事物的事理。是先格后知,即物致知。陶行知称:“亲物”只是“格物”的大门口,还未入门。要致知穷理,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还必须进一步,这就是入门格物,登堂试验。他说:“试验虽未必皆有发明,然发明必资乎试验”。
上述就是陶行知办学“二亲原则”的要义。要达到亲民亲物的境界,还必须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师生能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接触万物,“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这是他的生活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国现在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造福人民,依靠人民。教育也不例外。我们要亲近群众,问计于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他们服务。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亲物格物。理科要注重实验,文科要加强社会实践,了解社情民意,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创新精神。“专在书本上学‘做人’‘格物’的道理,究嫌隔膜。”今天乡村振兴,需要大批有知识技能的人才参加,陶行知当年主动下乡,为民办教育,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