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诵华彩章,青春激扬爱国情

期次:第623期       查看:61

5月7日下午,“学思想颂祖国”安徽师范大学师生诵读展演暨第十一届“青春华章”配乐诗文朗诵大赛决赛在花津校区大礼堂举行。本届大赛分为专业组、公共组和教师组三个组别,分为“祖国·情”“祖国·颂”与“祖国·魂”三个篇章,由师生共同演绎的16件精彩作品参加比赛。比赛现场气氛热烈,选手们的朗诵铿锵有力,满怀激情。本次比赛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师大青年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还使爱国精神在广大师生之间接力传承,历久弥香。

传承经典,浸润人生

校工会及文学院选送的朗诵节目《诗意中国》,获得了本次比赛的最佳风采奖。文学院项念东院长和学生共同演绎,让富有诗意的中国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美轮美奂而又大气磅礴。

项院长首先指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据悉,此次比赛中,选手们对红色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如同放映电影一般,将历史的故事重现在舞台上。对此,项院长表示:“通过经典诵读,沉浸式体验优秀诗文作品的艺术表达,感受其思想脉搏,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更能塑造文化心灵、提升生命品质。”谈及参与此次活动的感受,项院长提出了三个关键词,一是知识与文化传承,二是创新精神,三是社会关怀或曰生命理想。他认为此次比赛中的参赛作品都很好,尤其是清晰地展示了青年人“应有的样子”,很多作品充满着当代大学生的青春理想与时代之思。如《烈火英雄》《诗颂风华》等作品,用不同的主题展现了他们大学生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对故乡、诗词的满腔热爱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对于师生合作同台的节目形式,项院长也给予了肯定:“让老师和同学们在艺术交流中增进联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对于我们每个老师和同学来说,课堂教学很重要,但在这之外的校园文化大课堂同样重要。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水平,代表着这所大学内在的精神风貌。”大学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是每个同学的成长成才,所以构建优质的校园文化结构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要不断推出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作品,进一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后,项院长欣喜地表示:“今天的安徽师大,是青春洋溢的,是活力四射、令人充满期待的!”

无数个青春之我,成就了青春之中国。爱国之情生于心,发于声。在此次“学思想,颂祖国”师生诵读活动中,21卓语杨雨璐同学和她的伙伴们共同诵读的《诗颂风华》荣获了非专业组一等奖。

“这首诗歌颂了祖国的百年风华。更重要的是在《诗颂风华》一次次、一层层的追问中,观众与诵读者产生心灵共鸣,共同追寻祖国历经百年而不衰的缘由,给出今人的答案。希望每一位聆听这首诗的人都能从内心生发感动,生发对祖国的深情,明白来路之艰难,明白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杨雨璐铿锵有力地说。

对于杨雨璐他们来说,每一次排练机会都弥足珍贵。颂读小组中有一位同学在天门山校区学习生活。跨校区排练成了一个难题,可是全组没有一个人退缩。同学们坚持每周线下排练一到两次。《诗颂风华》诵读小组从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感情,精心琢磨诗歌的字字句句。四个人最终做到了情绪连贯,与表演融为一体。杨雨璐说,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完成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心,必将无往不利。

以诗传情,青春共舞

此次大赛的导演来自体育学院,作为大学生艺术团的指导老师,王云辰积极策划并亲自下场紧跟活动进程。他介绍道:“公共组共有33个代表队由各学院推介上来参加复赛选拔,最终仅有8个队伍进入决赛,竞争激烈可想而知。”而这样的层层选拔只为呈现出最好的节目效果,这也是精益求精的王老师一直追求的。

从彩排到现场演出,许多节目一遍遍地重复着,为了不放过任何错漏,王老师始终凝神静听,不仅不觉枯燥,反而时听时新。获得此次比赛专业组一等奖的节目《烈火英雄》令王老师印象尤为深刻,他们将消防员竭诚为民、甘愿赴汤蹈火的英勇事迹与自身对英雄的敬畏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和共鸣。在另一边的公共组中,节目《唐诗里的中国》则用创意杀出重围,它通过声声朗诵令观众们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让观众身临其境般体会到唐朝诗书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文学院院长项念东教授表演的节目《诗意中国》,朗诵过程中,诗文之美乃至于中华之美肆意迸发于舞台之上。

当今的师大学子们并不局限于课本,他们迈入第二课堂,参与到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节目展演中,通过歌声,通过朗诵,通过肢体艺术等,挥斥方遒,尽显青年意气。对此,王老师表达了对师大学子的殷殷期望:“愿师大的学子们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慧聚三角洲,共筑中国梦!”

时光荏苒,但中国青年的担当未曾改变。对此,21英师的崔阳同学深有感触。他见证了节目《爱国诗合集》从准备到演出的全过程,并亲身投入其中,在节目中诵读革命先烈陈然的《我的自白书》。

崔阳告诉我们,最初他对《我的自白书》所要传达的情感并不明确。但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他逐渐感受到了陈然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陈然同志以坦荡的胸怀直面凶残的刽子手,以誓死不降的决心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敌人的毒刑拷打。

“一百年前的旧中国风雨飘摇,一个个为国家振兴勇立潮头的青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一百年后的中国青年依然信仰如炬,以朗诵的形式传递着百代先烈的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我们想通过《爱国诗合集》朗诵来传达和传递的。”崔阳如是说。

在崔阳心里,我们只有深入了解理论,才能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本次的师生诵读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高校教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在学生的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同学们在诵读华章中感悟爱国情,树立强国志,付诸报国行。

吟诵经典,传承精神

“此次活动中,我参与的节目是《革命组诗》,以江姐为主线,由当年重庆渣滓洞中革命先辈写下的革命诗句串联而成。”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孙炜峰老师介绍道。

在活动过程中,孙炜峰老师感受到即便时光流转,这些革命诗歌所承载的精神也对今日的我们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帮助我们去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具有教育意义。他认为在节目中,自己不仅是一名表演者,负责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通过朗诵传递下去。而且,作为老师,他认为这是一堂很好的思政课,通过节目的表演,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他们将朗诵节目进行创新,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孙炜峰老师解释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起到一个传、帮、带的作用。无论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是红色的精神,都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孙炜峰老师回忆道:“因为恰逢特殊的时期,节目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或是人员上的临时调整,抑或是节目编排上的问题,但我们完美地解决了问题,使节目完美呈现。”孙炜峰老师认为此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是一堂好的思政课能让同学们感受到仁人志士的精神,体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其二是,诵读诗作经典能加深大家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22播音的一名同学,江舒娴对这次诵读活动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她和她的伙伴们共同演绎了作品《向祖国报告》。

江舒娴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团队把名次看得很轻,我们最主要的是想把舞台效果呈现好,把青年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祖国报告》中,同学们扮演着记者的角色,把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些感动的事,感动的人,说给更多人听。大家从年轻人的视角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展现青年担当。”

在本次活动中,许多播音专业的老师承担了重要的诵读任务。当得知自己可以和老师们同台表演时,同学们惊喜万分。大家激动于自己能近距离感受老师们在台上的风采,向老师们学习请教。每位同学都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师生共同演绎是一种良性互动,它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传承。师与生的互动是经验的传授,是情感的交流,更是精神的赓续。

(曹梦媛 林楠 许修远 周桥莹 文)(鲍申玏 李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