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精神 传承文明火炬

期次:第629期       查看:38

一春芳意,三月如风,牵系人情。今年的3月5日是第61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在一片盎然生机中,“雷锋月”活动走进师大校园,鼓舞着无数朝气蓬勃的师大人投身志愿服务行列。

春【锋】送暖 化爱于行

三月春光媚,“锋”润暖人心。在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陶娴静老师详细介绍了学院举办的相关活动:她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颂不朽雷锋精神,扬红色时代旋律”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线上游览的方式参观湖南雷锋纪念馆,共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在雷锋精神主题观影活动中进一步了解雷锋从童年到青年、壮年时期的成长路程以及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热爱学习的精神。陶娴静认为这些活动的开展具有丰富意义,能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雷锋精神的积极性。

陶娴静引领策划并协助开展了“雷力锋行”主题团日相关活动,例如“雷锋精神传校园,助人暖流漾心间”主题志愿活动,同学们对校园公共场所进行清扫,用实际行动彰显雷锋精神。各团支部积极开展“传承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的寒假志愿实践交流会和观影活动,大家积极分享自己在家乡参与志愿活动的经历。学院还开展“记录历史,传递温暖”的暖心留言活动,同学们用心写下真切的留言,在文字中收获温暖。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在实践中体悟和认同志愿精神的价值,在校内外切实弘扬了雷锋精神。后期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将利用“七彩课堂”“青年青行”等学院品牌开展更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激励和引导学生成为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提及如何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陶娴静说道:“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精神,也要将这种精神转化到自己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时刻记住自己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始终对学生做到无私奉献,遇到问题认真钻研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此外,我们不仅仅自己要学雷锋,更重要的是如何给学生讲好雷锋故事,传承好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铸魂育人!”

红心向党 雷力【锋】行

在学院所组织的“学雷锋”活动中,文学院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徐诺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她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将雷锋精神贯彻在我的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上奉献爱心,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她深有感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岁月怎样更替,雷锋同志的人格力量仍然鼓舞着我们。”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是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精神坐标。徐诺认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雷锋月”的设立有利于唤起青年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对雷锋事迹的回顾激发同学们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敬业精神,能更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

文学院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王昊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他作为学院爱心学校支教活动的支教队长,在活动中深切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内涵。“看着小朋友们受到帮助之后露出的笑容,我感到很满足很幸福。今后我会更加积极地参加支教工作,落实雷锋精神。”

“设立学雷锋纪念日弘扬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雷锋精神,推动形成向上向善、敢于奉献的社会风尚,维护了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数学与统计学院23级统计学专业的黄磊分享了自己对学雷锋纪念日的理解。通过参与志愿活动,黄磊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和意义,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喜悦和满足感,这也增加了他继续学雷锋、做好事的动力。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三月是雷锋月,学习雷锋精神却不止三月——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师大人正以自己的方式贡献青春力量,让雷锋精神在师大校园熠熠生辉!

【锋】华正茂 共向未来

文学院副教授汪红艳认为,雷锋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等,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种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之一,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汪红艳表示,“学雷锋纪念日”和“雷锋月”的设立让当下的大学生有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榜样,这是国家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雷锋精神教育展开的一项有效措施,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功。在汪红艳看来,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言传是通过理论的讲述,也是要我们向雷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身教就是教师的以身作则,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表率。一个民族要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是精神,比如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其实都应一以贯之的作为我们的言行指南,即我们应当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现在很重视课程思政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把雷锋精神融入我们的教学中。”

(文/陈莹莹 胡安琪 刘思怡 田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