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与人的关系□ 马 梅

期次:第521期       查看:59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新兴媒体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新媒介的重要作用,1964年,麦克卢汉在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中提出了著名论点“媒介即讯息”,他说:“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在该书第二版序言中又指出:“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过程。”麦氏的这些表述清晰地表明了传播技术或曰媒介技术的重要意义:新的传播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生存生活环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整个生存方式。
  那么什么是新媒体?其实,“新媒体”本来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新”只不过是和“旧”相对而言的。比起以前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现在的电子公告牌、网络社区、博客、播客、微博、轻博客、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等,都是新媒体。当然,在如今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共同催化下,当前最受普罗大众和青少年欢迎,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变化,最能称得上新媒体的,主要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自媒体”。
  微博等新媒体让我们能够更加亲近,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富有人文关怀,我们的老师在微博和QQ上和我们零距离聊天,我们的领导在微博上用 “亲”称呼大家,我们的警察用 “亲”来劝告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我们的商家用 “亲”来和顾客交流……微博也让新闻素材、新闻生产有了新的路径,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微博带来了一个 “人人都是通讯社”、 “人人都是电视台”的时代。微博的门槛很低,140字,一般大众都能够完成,而且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只要一个符号来表达;微博的互动性很强,一个“啊”也能引来数以百万计的跟帖与评论;微博的扩散速度太快,由关注、粉丝等构成的圈层与链式传播,能够将你发出的信息以病毒般的速度进行传播……于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很快显示出来其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作用。在中国,微博等新媒体在对宜黄强拆事件、李刚事件、上海大火事件的传播与干预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于是,很多人期望微博等新媒体能够成为建设公民社会、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但是,2011年12月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协调局消息,在持续开展的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中,206个微博账号因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被依法关闭。此外,还有利用微博、论坛等散布谣言,进行人身中伤,或者制造负面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而更为常见的是,很多博主、游客发言过于随意,对他人的话或断章取义,或还没弄懂就妄加批驳,或罔顾社会责任地信口雌黄……至此,我们认为,技术只是技术,一个新兴的媒介最终如何发展,还是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的素质。早在20世纪中叶,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就曾针对电视媒介说过,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人类能否享受到这种发明的好处取决于人们使用电视的智慧能否与发明电视的智慧并驾齐驱。如今,同样的话也可以用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身上。
  一直以来,麦克卢汉的理论似乎让人感到对技术的过分强调,对此,“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自己的媒介演化理论:“补救性媒介”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按照这个观点,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之不足,使媒介人性化,人具有能动性,能够主动去进行选择和改进媒介。即,新的媒介技术会进一步满足人的生存和传播交往需求,不断出现的新媒介必将逐渐实现对人类媒介需求的全面满足。
  一言以蔽之,新媒体给予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媒介接近权、最简单易行的表达权,但是如何最大程度地让新媒体在人类的科学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仍然需要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组织客观、公正、出于公心、并且负责任地使用新媒体。 (作者系我校传媒学院新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