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以传道 厚德而育人
———访政法学院“阳光教授”彭启福

期次:第523期       查看:96






  他像雷锋一样平凡,有着淳朴的微笑和简单朴素的穿着;他像雷锋一样刻苦,在学习的道路上,五年如一日,博士学位也不是终点;他像雷锋一样有爱,用心守护,为妻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彰显人间大爱大义;他像雷锋一样认真,爱岗敬业,三尺讲台育桃李,哲学世界哺英才。
  他是我校政法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彭启福,人生路上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他依然乐观而开朗,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用阳光般温暖、明亮的心,感动着他的学生和周围的人。
“要么不去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雷锋说:“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而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彭教授人生经历正是如此。1963年,出生于福建闽西一个闭塞山区的他,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感到沮丧。热心开朗的奶奶是儿时的彭老师永久的回忆,这使他对生活充满了希冀与憧憬。山区里落后艰苦却安逸闲适的生活环境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善良淳朴,积极向上。
  2006年夏天,彭启福平静的生活掀起了波澜。妻子突然被查出乙状结肠肿瘤,接受了手术和化疗。正在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彭启福教授不得不暂时中断了学业,回到了芜湖。医院、家庭、学校,成了彭启福教授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妻子的身体慢慢恢复。但命运总是在不停地考验人们。2008年4月,在一次例行复查中,妻子又被检出乙状结肠另有一处肿瘤,不得不再次手术,并经受第二次化疗。彭启福一直守护在妻子身边,给予她最温暖的爱,最坚强的依靠,让她充满生活的勇气,逐渐走向康复。
  雷锋曾说:“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在彭启福身上,同样闪耀着这种“钉子”精神。“那时候,真的很忙,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学业,甚至连一丝犹豫都没有。因为我一直这样觉得,一个人,做一件事,要么不做,一旦开始,就永不后悔,坚持下去!”彭老师如是说。在整整五年之后,他终于顺利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学位,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未来一定会好起来的。”他这样说道:“我所信奉的观念是,要么不去做,要做就要做到好为止。”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彭启福始终对生活充满着希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正是彭老师的座右铭。
  正如雷锋,彭启福正是这样一棵高山岩石之松,任它风吹雨打,依然生机盎然,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
“做学问就像滚雪球,中心必须捏紧”
  雷锋曾说:“……对待工作要象夏天一样火热。”
  1979年,在那个高考刚刚恢复不久的年代,彭启福考入了中山大学哲学系。他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那时候大学里的学习氛围很浓厚,要想学的好,就要静下心来做学问,谨慎淡定,雷打不动。”他说。
  作为安徽师大诠释学研究所的负责人,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诠释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彭教授在他所研究的领域总是有着新的感悟,他的学术论文,不仅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权威刊物发表,而且多次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其诠释学著作也在海内外产生积极的反响。
  作为一名学术专家,彭启福在中外哲学的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在他的眼中,哲学是智慧的源泉,哲学集所有学科的大成,是对历史与科学的总结。在哲学的世界里,他学会了怎样思考价值与人生。在爱人手术化疗期间,有南开大学博士生慕名向彭启福教授请教诠释学问题,彭老师不顾身心的疲惫,耐心地为该博士生解答疑问,让她感激不已;亦有香港学者给彭老师写信,索要有关诠释学研究的论文,并在阅读彭老师有关孟子经典诠释思想研究的论文后,复信说:“仁兄遣词造句甚为工整而妥实,且亦有明显而清晰的‘章法’,我自问读后得到许多启迪。”
  就有关做学问,彭教授曾生动地比喻道:“做学问就像是滚雪球,中心必须捏紧。这样雪球才能越滚越大。而诠释学正是我的学术研究中雪球的中心。”
  “智慧不等于知识,能够很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能够对有贡献,这样才算是智慧。”按照孟子的说法,人是要讲“良心”的,而彭教授所认为的“良心”就是,不仅要对自己有利,更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利。
“我和学生一起进步”
  雷锋在他的日记中说:“我要把自己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彭启福同样以从容的态度,崇高的精神,渊博的知识来面对生活,面对未来的路。他深爱着自己的职业,深爱着可爱的祖国,因此他忠于职守,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之上让桃李满天下。
  彭老师一直这样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就必须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先“传道、授业、解惑”,然后才能谈到对社会的贡献。他说:“其实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要对社会有贡献,但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不只是去献血、捐钱,而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尽管彭教授久负盛名,但这种学术权威并不影响他在学生们心中平易近人的形象。他以渊博的知识、从容的态度、豁达的心胸赢得了大家的钦佩和敬仰。他从不会因学生的错误去斥责他们,他会耐心地向同学们阐述指导,直到学生们完全理解问题为止。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他懂得发掘学生潜能并因材施教。他会鼓励学生研究一些学术前沿问题,但又从不强求学生做学术,因为他希望他的学生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成就。
  “雷锋之所以做好事不留名,就是因为他不是要给别人看到,完全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观。我们必须要树立‘我要做,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观念。孟子曾经强调“义内”之说:真正的善举义举,乃是出自自身的内在欲求,是自己想做,而不是外界强制的结果。学雷锋的关键,在于雷锋精神的内化,即每个人都想成为雷锋。作为教师,‘学雷锋’,就是要提高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不仅要会教书,更要懂得育人!”因此学雷锋不仅仅是学着做好事,而是要学做了好事不张扬的品质,提高自己,磨练自己,克制自己,不能把欲望当成了理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彭教授有种难以言喻的大善,这种善来源于他充满智慧的内心。一个不起眼的学生,一个举手投足间的动作,他都会细心体察,嘘寒问暖。与其说彭老师在学生们的心中是个永远精力充沛的人,倒不如说他是个热心的人。他宁愿放下手中的事,先去帮助学生,事后还跟大家说:“我和学生一起进步!”同学们内心的温暖由此而生。
  在彭启福的教书育人路上,我们看到了雷锋般的坚忍求索、勇往直前,艰苦朴素,乐观豁达。他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并将真正的新时代的 “雷锋精神”传达给我们每一个人,也影响着他的学生和他周围的人。(校记者团 夏珂焦睿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