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外语系创设于1929年1月,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外语教学单 位。秉承“厚德、重教、博学、笃行”之校训,外国语学院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恪守“以 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外国语学院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师范外语教育模 式,桃李遍及海内外,毕业生活跃在外交、外经外贸、旅游、教育等各条战线,作为安徽省外语 教育界的主力军,必将继续为培养优秀人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外国语学院:绽放语言魅力 打造学院品牌

期次:第525期       查看:47


  书记院长访谈


  围绕教育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访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郑金泽
记者:请问外国语学院通过何种方式抓好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的?
  郑金泽:外国语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具体做法有: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坚持院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心组主要做到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与学院工作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提高了班子成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及科学决策的水平。党委定期分析党员和教工的思想状况,定期召开基层负责人会议、教工大会和党员大会,通报情况,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及时化解矛盾,解决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的工作局面。
  二是落实工作部署,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院党委积极利用好学校安排的党内系列活动平台,结合外院实际组织开展好各项活动,如: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院党委从活动一开始就制定了活动方案,全面落实“创先争优”五个“有”的要求,在全校较早地进行了党员示范岗的认领和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实施了“创先争优双百计划”暨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帮扶制度。做到百名教工党员与百个学生寝室,百名专业教师与五特学生,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高年级学生党员(含研究生党员)与一年级学生、学院管理干部与班级、学院党政领导与学生社团结对。
  三是抓住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第一要务,做到每次院党政联席会必通报、分析学生工作,定期专题研究学生工作,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院、系两级组织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工作,要求全院教工和全体党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服务。
  四是重视退休党支部建设,注重听取老同志们意见。通过关工委的平台,如党课、访谈、联谊和座谈等,积极发挥他们帮助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成长的独特作用。
  五是利用好学院校友爱心助学平台,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感恩教育。这项工作自07年启功以来共筹集爱心捐款约103万;资助学生436人,目前经费不断扩大,现余款近48万。
  记者:“十二五”期间,外国语学院有哪些新的学科建设思路与目标?
  郑金泽:“十二五”期间,外国语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研究学院发展大计。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团结奋进,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学研究、提高育人质量为主线,注重统筹专业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统筹教学、科研与特色之间的关系;统筹学院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同步实施 “腾飞计划”、 “振兴计划”和 “扶持计划”,本着分类部署,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增强能力;优化结构,协调发展;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的建设思路,以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为支撑,夯实和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院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学院的转变,加快省内一流外语学科建设,提高学院整体建设水平。
  “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要求,我院到2015年,初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外语学科体系。缩小与国内知名学科的差距,英语学科率先跻身于国内知名学科行列。特色学科的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继续保持省内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俄语与日语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大学外语课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显著增强,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升。
  记者:外国语学院在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就?
  郑金泽: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以学生为本,提出了“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关爱学生”的工作理念。去年以来,我院获得就业工作一等奖、军训会操一等奖、校“十佳班集体”一个,“感动师大”校园精神文明创建十佳事迹一个、党校教育先进集体、广播体操比赛一等奖、新生入学教育考评二等奖的好成绩,427人次先后在校级活动中获奖,其中两名同学分别获得校“十佳大学生”和“十佳自强之星”称号。在学生培养措施方面,我院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抓爱心接力工程,促学生健康成长;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促进学生就业。
  记者:推进学院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施,外国语学院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职工党支部建设的?
  郑金泽:党委的各项工作要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第一、目前我院教工有专业外语党支部、大外党支部、退休教职工党支部三个基层党支部,每届任期三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延长;第二、我院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和参照我校基层党委换届工作程序执行,严格党支部换届程序;第三、党支部的活动要以促进我院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和党支部的战斗力为重点,坚持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相结合,坚持推进党的建设和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相结合,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第四、我院努力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按照中央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各党支部要开展建设学习型党支部活动,认真组织支部党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业务知识并充分保证学习时间。第四、各党支部要根据学校党委和学院党委的部署,认真制定党员教育计划,坚持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教育,党的基本知识及党的信念、纪律、宗旨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
  记者:外国语学院在共青团的建设中和发展大学生党员队伍上有哪些成果?
  郑金泽:我院坚持“党建带团建”,强化团的组织建设,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围绕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在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工作中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领导和指导,维护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建设。
  发挥大学生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经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和维护校园稳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措施。外国语学院不断加强组织发展工作,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强发展过程中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和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培养工作,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十一五”期间,学院开办8期大学生入党积分子培训班;838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培训。目前,学院的基层共有教师分专业外语、大学外语和退休3个支部,学生支部5个(本科生各年级一个,研究生一个)。党员总数249名,其中学生党员142名。
教学立院 科研强院 特色兴院
   ———访外国语学院院长孙胜忠
记者:在外国语学院办学过程中,曾涌现了朱湘、刘静远、郑啟愚、王桂荣(力冈)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现在,外国语学院在打造名师方面又有哪些新做法?效果怎样?
  孙胜忠:我院同学校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学校创建于1928年,1929年学校前身“安徽省立大学”分别设立文、法学院,文学院下设中文、外语、哲学三系。当时的英国文学系(我院前身)首任主任是朱湘教授。在1946年的安徽国立大学中我院改名为 “外国语言文学系”,由郑啟愚教授任系主任,他还是七名校务委员会常委之一。除了这两位及您提到的刘静远和王桂荣教授以外,历史上在我院任教的还有方重、戴镏龄等一批著名学者。这些著名专家学者是我院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院上下学习的楷模,为我们在新时期打造名师树立了标杆。
  我们深知“有名师,才有名校”的道理,因此我们近年来着力打造一支名师队伍,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重的方式促进教师发展。例如,对于那些业绩突出,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获奖或在辅导学生竞赛中获奖的教师不仅给予精神鼓励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去年,我院在学校“三育人”评比的基础上还评出若干院级“三育人”先进教师,发给证书和奖金。此外,我们还创造条件让教师进行业务自修和到国内外名校访学,使他们了解学科教学的前沿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夯实专业基础;通过经常性的听课、评课等方式苦练教师课堂教学内功;通过系和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收集和反馈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案评比等活动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经过倾力打造,近年来,我院师资队伍在人数、学历学位和职称结构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现有教授9人,位于安徽省高校外语院系之首,培养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其中,有的在相关学科领域已有一定的影响。
  记者:外国语学院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各有哪些侧重?
  孙胜忠:一般而言,本科生侧重于对知识的接受,而理想状态下的研究生应该是更加注重知识创新,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西方国家所授予的研究生毕业和学位证书上通常有一行拉丁文,大意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我不是说本科生就不要创新,现在我们全社会都在提倡构建创新型社会,更何况大学生。我认为,本科生应该侧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研究生应该着力培育自己的创新能力,就人文学科的研究生来说就是要塑造独立的人格,具有批判精神,不人云亦云。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培育本科生时,一方面注重夯实学生的外国语言文学基本功,拓宽专业口径,以应对未来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尤其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为他们进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而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将重心转移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在硕士生学习的第一年,我们继续强化专业基础,进一步拓宽口径,但到第二年我们就全面进入更深层次的专业方向的教学,采取课堂教学、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较系统地掌握科研方法,能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学术研究以及高级翻译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我认为,本科生就是要培养“教学型”人才,硕士生就是要成为“教学研究型”人才,而博士生就必须要成为“研究型”人才。虽然由于目前“大家都懂的”原因,还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记者:“十二五”期间,外国语学院在学生实践方面将有怎样的探索?
  孙胜忠:“十二五”期间,我院将立足学生专业发展和思想进步的需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第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质量。第二、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第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第四、深化社会实践活动,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暑假、寒假时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
  记者:近年来,外国语学院是怎样加强学院学风建设、提高学院科研学术水平的?
  孙胜忠:首先谈谈我院的学风建设。近年来,我院着力加强学风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且具有外语学院独特风貌的大学生。具体来说,我们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加强学风建设: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舆论导向,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我院师生言行的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做人的品德、做事的品质,提高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识;加强监督、严于管理,做到学生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严格控制学生的违纪率;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实现学院安全稳定,无责任和教学事故;加强学院特色文化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升学院文化品味、构建和谐学习与生活氛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创建特色文化品牌,重点打造 “花津悦读”、 “模拟联合国大会”、 “莎士比亚戏剧节”等 “三特”校园文化品牌。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提高学院的科研学术水平,具体有如下做法:一是广泛深入地做宣传动员工作,努力提高师生的科研意识,促进全院师生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强对外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学院每学期都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院讲学,为学院师生了解外语学科各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开拓学术视野提供便利。在“请进来”的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或讲学,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访学。“十一五”期间我院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和诺克斯学院建立了定期的学术交流机制。三是加大科研奖励力度,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物质上为教师从事科研提供条件,对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等科研项目获得者给与额度不同的奖励,同时对我院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均给予高于学校额度的奖励。
  记者:外国语学院将如何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加强对外交流?
  孙胜忠:在未来5年内,我院将积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探讨联合办学、引进国外智力和“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加强国际合作,拓宽教育渠道。
  拟多渠道筹措资金和争取国家留学基金,继续选派中青年教师赴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等国家留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拓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做好聘请外教工作。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继续聘请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等国家的教师来我院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及国际交流学院的支持下,积极拓展国外留学生来我院留学工作领域。2011年9月,来自非洲的4名学生是第一批获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来我院学习的留学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对促进我院的教学与管理以及开拓本院学生的视野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做实这项工作,争取上新台阶。积极探讨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可能性,争取启动一个 “国际硕士留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或“国际本科留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校记者团 冯李华 叶圣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