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我校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曾经有一批奋战在教学、科研等管理岗位上的优秀教师,他们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为人师表;他们教学风格别具特色、治学态度严谨缜密、人格品质独具魅力,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本报“师说新语”栏目将陆续向广大读者展示这一批优秀教师的个人风采,以飨读者。

零 距 离 走 进 名 师

期次:第525期       查看:77








  庄华峰,曾任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校图书馆馆长,现为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与社会学院社会学硕士点负责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人文讲坛讲席教授,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大学图书情报学刊》副主编,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社科项目,独著或合著《中国婚姻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华文明简史》、《魏晋南北朝社会》、《中国饮食文化大辞典》等1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并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师者”格言: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更是一种境界。
  教学感悟: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把学生的“成才”与 “成人”放在首位,坚信高校教师存在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成就学生。从第一次登上讲坛开始,我便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三件事:做人、做事、做学问。我不单单把教学看作一门艺术,更理解为一种境界。而教学要有境界,最主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学术思维,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我感觉上好一堂课容易,但是一辈子上好每一堂课绝非易事。我也感到课堂教学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水平。为此,我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读懂学生的每一个眼神,努力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实践使我懂得,要搞好教学,必须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做到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同时,我觉得,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传授方法与智慧的过程。“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学实践更告诉我,教育需要有爱心,善待学生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真正动力。在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与人格品行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丰育他们的内在情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激扬他们的经世情怀,引发他们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以期将来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学生反馈:
  梁骏(09历史本科生):庄老师曾教过我两个学期。他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敬业。他那时是学校图书馆馆长,有很多事情要忙,却从没因此耽误过给我们上课。庄老师的课堂氛围非常轻松,他幽默、通俗、风趣的语言总能把学理性很强的学术问题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便于我们吸收和消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庄老师的师德和师品也是我非常敬佩的。课上课下,他时常帮我们答疑解惑,关心我们的成长发展,指引我们正确前行。
  姜玉琦(09历史本科生):庄老师上课古今贯通,以轻松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解古制古俗,用全新的视角诠释当代承袭的传统节日,更是以严谨的态度传予学生他对于人生与生活的领悟与感受……他的课堂幽默风趣、时常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在课下交流中他的一言一语则饱含深情,既有对自身言行师德的严格要求,也有对学生生活的关怀,点滴透露着的是他为人师的责任与传道授业的大家风范。
  刘运(09历史研究生):“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我和庄老师的关系亦师亦友,在这三年时光里,我深深被庄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教学上,庄老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加上生动幽默的语言向同学们传授知识,获得学生的广泛好评。欧阳修曾说:“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在科研上庄老师向来倡导治学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面向社会”,他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严谨的学术规范,对我们自然也要求严格,庄老师这种踏实、严谨的科研作风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们将在以后的治学道路上一直秉持恩师的教诲。
  刘丽丽(09历史研究生):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师从庄老师以来,在跟随他做科研期间,我深有体会:一是庄老师渊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如云中白鹤的才华,使我们由衷地产生一种敬佩感。二是庄老师勇于创新,主动探索并紧跟时代步伐,他承担的课题富有时代气息,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兼具。三是庄老师严肃、严谨、严密、客观、执着、勤奋的科研态度时刻教育着我们,使我们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庄老师在科研工作中,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学术性、批判性,时时刻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我们。
蔡玉辉,教授,博士,曾任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负责人,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主持有国家级社科项目、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独撰专著《每下愈况———新文化史学与彼得·伯克研究》,发表包括“英国文化视野下的艾略特诗歌”在内的数十篇学术性专题论文,并先后译有《什么是文化史?》、《巴比特》等专著,参编《欧洲历史大辞典》、《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名著30种》等多部著作。
  “师者”格言:课堂乃心之所、情之寄、智之源、律之范、望之归。
  教学感悟:随着扩招,随着校园的扩大,随着居所与校园的远隔,学生与我,我与学生,越来越依赖课堂这一紧连双方的纽带,须臾不可或缺。
  课堂,心思安放之所。三十几年前毅然决然选择讲台,早已将心思放到了这里。三尺之地何其大,八尺见方可遨游。心无旁骛,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课堂,情感寄托之地。进入课堂,见张张笑脸如扑面朝阳,心花怒放,怨气火气丧气一扫而空,疲劳不适委屈烟消云散,唯学生是真,唯学生是务:早餐,冷热,考研,就业,家庭变故,情感曲折,叮嘱指导,不遗余力。
  课堂,智识的源头。几十个活跃的头脑等待着智识营养滋补,几十个不断成长的心灵需要春风滋润;提粹攫华,经世致用,养正气高风,传仁义道德,育诘问创新精神,把优秀的中外文化、精粹的人类智识如细流涓涓渗入心田。
  课堂,律约之示范。玉不琢,不成器;玉成器,师先行。准时,高效,公正,得体,整洁,整齐,言必信,行必果,以规范律己,以律约成就有用之才。
  课堂,希望之归宿。学生,老师理想的载体,人格的受体,品行的反照,精神生命的延伸。学生,文化的传承者,传统的持守人,民族的接力棒,未来的承担人。这一切都要从课堂开始,通过课堂去实现。叫我如何不用心钟情。
  学生反馈:
  范凯(09英语本科生):关于蔡玉辉老师的授课以及教学,一是关心学生,蔡老师除了关注我们的学业成绩外还时常提醒我们注意身体,他会在课堂上嘱咐我们要养成吃早饭的好习惯。二是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老师不会说偏袒哪个学生或是独爱哪个学生,他总是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来展示自己,并且鼓励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积极发言。三是课堂节奏把握的很好。蔡老师课堂教学时十分注意将复习和预习相结合。四是课堂气氛活跃。老师的课堂上永远不缺的便是笑声,他的言语中总是充满各种幽默,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吸取了知识。
  孙春霞(09英语本科生):蔡玉辉老师很有个性,诙谐幽默。不似一般灌输知识,其教学风格多样,关键是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最喜欢听老师讲解背景知识,比自己看要精彩许多,也足见其学识渊博。教学态度令人佩服,至今还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我很kind,但我不会abuse。为学生着想的同时,还能保持其一贯的原则。
  王倩(09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蔡玉辉教授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备受称赞。他是一位育人有方,德高望重的好老师。在教学岗位上,他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对于我们的疑问他总是及时并耐心的给予解答。在科研领域,蔡教授更是取得了累累硕果。蔡教授曾先后发表几十篇专题论文,主持多项研究项目,翻译并参与编写多部作品,荣获多个奖项。最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和蔼可亲,关心学生,待人随和的蔡教授。他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反复强调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和生活中的困难,并给予帮助。蔡玉辉教授不仅是我学习上的指导老师,更是我人生的导师。
  尹成成(09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蔡老师在课堂上幽默风趣,很善于带动课堂气氛,在欢声笑语中把知识传授给同学们,真正呈现了教学上的寓教于乐。在科研工作中,蔡老师眼光敏锐、治学严谨,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在科研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蔡老师这种严谨的治学风格在潜移默化中也深深地影响着我。生活中,蔡老师和蔼可亲,可以说是一位良师益友。他儒雅的风度和谈吐以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吸引着同学们。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蔡老师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就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校记者团 秦玉洋 叶圣舒 汪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