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领下的赤子情怀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创先争优纪实

期次:第526期       查看:74




  今年7月份,安徽师范大学以“青春九十年、报国永争先”为主题,以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为主要内容,以600多名师生党员为骨干,组建了社会实践国家级重点团队1支、省级和校级重点团队60支、院级小队290多支。
  在党员的带领下,这些志愿者走进农村、深入社区,行程遍及安徽、云南、四川、江西、陕西、青海等10多个省市70多个县区500多个乡村和社区,在基层一线中创先进作贡献、在社会实践中争先进当先锋。
  
党员垂范 砥砺青春
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者是主力军,学生党员是先锋。
  预备党员、2010级新闻学专业女生刘杨是安师大传媒学院“安徽好人”专题采访实践团队队长。在合肥市区采访时,她因为不熟悉路,费了很大周折才找到采访对象。“磨破了脚、皮肤也晒黑了,但是什么是社会实践呢,不跑不晒哪叫实践?不跑不晒哪能挖到新闻啊?”这位外表柔弱的淮北姑娘如是说。
  白冰,预备党员,化材学院“江淮环保行”赴皖北环境保护实践团队队员。在田桥乡的星空下,来自都市的她第一次洗了个露天冷水澡。“没事,我来这实践就当做露营,晚上就用凉水冲冲,还很凉快!”白冰语气豪爽。
  朱建军,2008级心理学专业学生,党员,安师大研究生支教团队长。他在自己的支教日志中这样写道:“来四川松潘两天了,听说校领导就要来慰问大家,近3000米的海拔让我们不敢激动,否则心都要跳出来了。”
  每一支实践队伍,都有吃苦耐劳的队员,都具创先争优、你追我赶的意识。实践中,创先争优不需要过多动员,队员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场面已成为常态。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思考着、行动着……
爱心接力 温暖青春
这些年来,安师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队员们用坚守为爱心接力,让爱汇聚成河,淙淙流淌在大山深处、社区大院、田间地头。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大二学生汪继斌只身一人赶赴重灾区,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点燃了爱的火炬;2009年、2010年,大二学生王娟和她的同学积极赴川,希望将爱心支教活动延续下去;2011年7月,李明等13名大学生又踏上爱心接力的征程。今年,安师大赴川团队指导老师钱程与领队张帅同学带领全队11人再次赴川,以实际行动延续着无私大爱。
  在安师大,像这样连续多年坚守基层志愿服务、爱心接力的实践团队还有很多。体育学院连续4年在黄山组织 “阳光体育”爱心夏令营,丰富了中小学教学内容和农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物电学院在芜湖举行“阳光服务、爱在身边”便民服务活动,多年来为市民“接力”义务维修家电……
打造品牌 闪耀青春
为了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在基层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安师大坚持按照与时政教育结合、与国情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就业教育结合、与创新教育结合的工作思路,确定了理论宣讲、情系灾区、科技支农、爱心课堂、环保实践5项重点内容,集中组织师生党员在实践中创先争优,打造了以“五四爱心学校”、平民电脑学校、“江淮环保行”、“江淮普法行”等实践活动品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五四爱心学校”由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百佳大学生、安师大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吴青山创立,志愿者从一开始的7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名,几年来奔赴四川、云南等10多个省市的120多个县区,为5000多名灾区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三峡移民子女、城市困难家庭子女等开展爱心义务支教、心理疏导等服务达20多万小时,彰显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
  安师大政法学院组织的“江淮普法行”赴十六地市实践活动团队广泛开展普法宣讲、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公演、法律咨询、法律知识调研等活动,带动百姓知法、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数计学院平民电脑学校信息化实践服务队已在安徽10多个地市和福建等8个省市建立分校30多个,累计义务培训4万多人次,维修电脑4000多台(件),有力地推进了基层信息化工作。
  近年来,安师大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素质拓展、社会实践3个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连续20年受到上级部门表彰,涌现出以“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吴青山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学子和众多的实践活动品牌。
  “基层,永远是实践的富矿;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动情地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当代青年运动的主流方向,是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最佳表现形式,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第三课堂’,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徐成进 梁 燕 冯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