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巴蜀山区 五载爱心支教

——安师大国旅学院赴川爱心支教团队纪实

期次:第526期    作者:冯李华,顾睿,秦玉洋   查看:109




  7月7日晚10时许,芜湖火车站,一阵清脆的汽笛声划破宁静的夜空。安徽师范大学国旅学院赴四川省大竹县金鸡乡“慈善支教、创建支教联盟及当地自然、人文环境调研”团队正式启程。芜湖至达州的K568次列车承载着他们一行十二人沉甸甸的爱心,驶向目的地———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尖山村保利时希望小学。
  车轮有节奏的发出声响,穿过黑夜,遇见黎明,经过近三十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队员们顺利抵达四川省达州市。
  几日接连的大雨给队员们进山支教的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达州大竹县金鸡乡中心小学李永主任亲自驱车前来迎接队员。金鸡乡的王乡长说: “夫妻小学条件十分艰苦,安徽师范大学师生来我们这儿进行爱心支教,已经持续了五年,你们的坚持,让更多的山里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因 爱 缘 起
    让爱心呵护纯真,让智慧孕育成长,让真诚开启心灵,让生活因爱而动听。
  汪继彬,这个来自安徽师范大学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小伙子不顾家人的反对,震后第三天,在学校和学院的帮助支持下,成为一名地震灾区志愿者。
  大灾于天,大爱于行。炎炎7月,当暑假来临,汪继彬便只身一人赶赴重灾区,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点燃爱的火炬。
  援川支教,谈何容易。灾情紧急,行程也异常艰难,最初他竟因一票难求而被阻车站。
  在灾区的支教生活中,汪继彬一边教孩子们知识,一边照顾路途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的孩子。暴雨洪水,他从容面对,耐心地将一个个孩子背到河对岸,送他们回家。
  “大山里的孩子是贫苦的,他们没有吃过薯片,没有吃过方便面,没有喝过可乐。我们带去的一点准备晚上饿的时候吃的零食被孩子们一抢而空,有的孩子甚至因为不会吃口香糖,而直接咽下去了。”回忆支教生活,初见时的那一幕仍跃然脑海。
  汪继彬一直回避当地媒体记者的采访,他明白,站在讲台之上,他是这样的渺小。在孩子们所受的苦难面前,他的付出又是何其微薄。
  情系灾区,热血青春,弘扬行知,爱洒巴蜀。彼时,汪继彬并不知道,他的个人援川支教行,开启了一场爱心接力。
  
    为 爱 接 力
    一根羽毛,一根羽毛,或许太平常了,但组合起来,却是孔雀艳丽的彩屏。
  当汪继彬志愿援川支教事迹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广泛传开时,众多师大学子无不为之深受鼓舞。
  2009年7月8日,王娟等8名师大学子,耐心说服家长,从汪继彬手中接过接力棒,组建国家级重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再次赴川。
  在出发之前,王娟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向父母说明了情况,希望他们可以同意参加这次的支教。长久的沉默后,电话里终于传来了父亲的声音:“如果……你已经决定了,我和你妈……支持!要记得:一个人在外,千万照顾好自己。”
  王娟说,那一天挂了电话后,一个人蹲在地上哭了很久,对于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心里有说不尽的感激。
  冒着余震不断、山洪倾泻、泥石流频发的危险远赴巴蜀腹地,王娟等同学深入5.12地震灾区达州市大竹县深山,带去安徽人民的一片热忱,为大山里的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30个日日夜夜,每天吃的是南瓜、空心菜和白水面条,睡的是山里冰冷潮湿的地板,铺的是席子和纸箱,到处是鸡蛋大小的毒蜘蛛和蚊子,队员们身上过敏、起脓包,但他们因为责任而勇敢。
  在安徽师范大学团委和当地小学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王娟和队员们用自己的奖助学金、学校的医疗补贴以及勤工俭学所得建立了“川夏爱心基金”,并挂牌成立了“五四爱心学校”四川分校。
  此次揭牌不仅标志着安徽师范大学“五四爱心学校”已将支教火种播撒到四川灾区,更标志着,今后每年暑期,安徽师大国旅学院都将组织志愿者,不远千里到四川进行爱心援建。
  2010年7月9日,王娟和安徽师大的另外8名同学以及一名安徽医科大学的同学组团出发到四川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尖山村继续开展援川志愿服务活动。
  2011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成立赴四川省地震灾区“皖川共建,爱心永继”慈善支教、创建支教联盟及当地自然、人文环境调研团队。李明等13名大学生再次踏上爱心接力的征程。
  爱心接力,前赴后继。
  
    让 爱 升 华
    怀揣一颗爱心,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让这一路行程,花香弥漫。
  2008年的那个夏天,汪继彬在地震灾区播种了第一颗爱的种子。到今年,安徽师范大学国旅学院志愿援川支教活动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了。
  今年,赴川团队指导老师钱程与领队、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张帅同学再次赴川,带领全队共11名同学,满怀热情与爱心,将这种大爱精神延续。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7月8日,在历经近30个小时的车程后全队一行11人顺利抵达达州市。
  今年援川暑期实践的地点为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保利时希望小学,该校由美籍华侨冯俊先生出资在原“夫妻小学”的基础上投资建成。
  年近七旬的冯先生得知安徽师大国旅学院五年坚守支教的事迹后非常感动,并在今年团队出发前致电安徽师大有关领导,决定一路相随,时隔六载再度来到这充满希望的地方。
  “支教全程近20天,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个教室12名队员,只有两台风扇,大家热得根本无法好好休息”。钱老师告诉记者:“山区可怕的莫过于各种虫子,当地的俗话说:三个蚊子一盘菜。蚊子狠毒,被咬一口会肿上很多天。”
  “我们的女队员开始看到虫子都不敢打,最后被咬多了竟也下起了狠手,真是锻炼出来的结果呀!”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张帅如是说。
  5年间,从汪继彬单枪匹马到王娟等人的前赴后继;从单纯的义务支教到以专业调研和科普宣传的新内容、新形式;从合芜学子共同赴川,到正在进行的“川皖共建”;从安师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到华侨老人的加入。
  
    后记:5年间,因爱缘起,为爱而聚,爱心接力,让爱升华。
  5年间,时光悄然,抹不掉的,是志愿者对灾区孩子的爱与眷念;带不走的,是志愿者对灾区教育的关注;永不变的,更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勇担的社会责任。
  生命中总有一种力量,会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震憾让我们的心灵不再平静;总有一段岁月,深深印在我们的思绪里,永远刻骨铭心。
  让爱升华。安徽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大力宣传爱心支教,不断壮大青年队伍;用最真诚的语言、最朴实的行动,感动自己、感染他人。
  援川支教行,没有终点的爱心接力。
   (校记者团  冯李华 顾睿 秦玉洋